文章的形态

随笔世界的形态……

看到一篇精彩的文章,是被誉为“硅谷创业教父”的创投机构 YC 创始人保罗·格雷厄姆写的《文章的形态》,主要讲了他的个人写作心得,以及为什么每个人都该开始写作。

尤其是看到原文中写道 “The way I usually decide what to write about is by following curiosity. ”这句,简直是说出了我的心声——我通常决定写什么的方式是追随好奇心。

曾经我也想过究竟要怎么去筛选话题,但仔细深究后放弃,继而随心而写。

其实写文章的其中一个价值或乐趣在于,传递未知的重要信息的工具,至于这份信息能不能影响到人的思想,也在于对新思想的接纳程度。换句话说,一篇文章只是写给了能够被我文章所影响的读者们。

应该有很多人想过:在 AI 已经到来的信息时代,“会思考的人”和“不会思考的人”边界在哪里?

会提问?会知识的分解力和创造力?……由此该如何判断某个人的脑能力呢?grok吗?

grok,翻译为:神交。这个单词是在研究马斯克的 AI 模型时,查询习得。

我越来越笃定,在当前时代,“会思考的人”和“不会思考的人”的分界线要素中一定包含写作。


原文部分摘录转译:

“无论年龄多大,你所写的内容至少对你自己也应该有些新颖性。否则它就不是一篇随笔,因为随笔是你为了弄明白某件事而写的东西。但你弄明白的事情,对年轻读者来说,可能比你更感到意外。

‘意外感’存在一个连续谱系。一端是你读到的内容彻底改变了你的思维方式。

另一端则是文字仅仅表达了读者已经想到——或自以为想到——的内容。

一篇随笔的影响力等于它改变读者思维的程度乘以话题的重要性。但两者兼顾很难。

很难对重要话题提出重大的新观点。

因此实践中需要权衡:

你可以让读者对中等重要的事情产生较大认知改变,或者对及其重要的事情产生微小改变。

但对于年轻读者,这种权衡会变化。

改变他们思维的空间更大,因此撰写重要话题的回报更高。

我知道自己想为聪明人撰写重要话题。

根据经验,我注意到自己似乎是在为年轻人写作。

我通常通过追随好奇心来决定写作主题。

但看清随笔领域的形态让我开始思考:什么会让年轻读者感到意外?哪些重要的事情人们往往学得太晚?有趣的问题。我该好好想想。”

rf.

原文:The Shape of the Essay Field

文章作者: 夜行书生
文章链接: https://yexingshusheng.com/2025/06/wen-zhang-de-xing-tai.html
版权声明: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-NC-SA 4.0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来自 夜行书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