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智能、意识与AI Agent 的分布式未来……
这是来自一个数字镜像博主 Indigo 和前 Meta Libra & AWS 工程师的采访。
对于其中意识的讨论,很有启发。
部分摘录:
真正的智能不是计算能力,而是找到存在的理由。
意识发展的几个阶段:
- 冲动意识(Impulsive Mind):基于生物本能(如爬行动物脑的逃跑、战斗、冻结反应),目标是生存和繁衍。
- 自我意识(Imperial Mind):产生“我”的概念,能通过镜像测试认识自己。 某些NPD(自恋型人格障碍)可能停留在此阶段,缺乏共情能力,难以理解他人和环境。
- 社会化头脑(Socialized Mind):大部分正常人所处的阶段,意识到他人的存在且与自己平等,能够换位思考,考虑行为对他人的影响。 这是群居动物普遍具备的能力。
- 理性自我(Self-Authoring Mind - early stage / Rational Mind):意识到除了人际关系外,还存在一个客观的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逻辑世界(世界模型)。 基于对客观规律的理解而“不在乎别人看法”,是成熟的表现,区别于第二阶段的情绪缺陷。理工科的“Nerd”文化可能与此阶段相关,但其社会头脑可能发展不足。
- 自我实现/自我书写(Self-Authoring Mind - mature stage):心理学上成熟、完整的理想人格。 不仅理解世界、他人和客观规律,还能对自己的身份和情绪有掌控力,能够“书写自己的故事”,为自己认同的抽象原则而行动,甚至“舍生取义”。 Mohan 认为意识的存在需要一定的智力基础,但到了一定程度后,智力与他称之为“灵性”(意识的级别)的可能会分道扬镳。
- 第六级意识是传说中的“开悟”(Enlightenment),如历史上的大师或灵修者所追求的境界。 此阶段的人不仅能书写自己的故事,甚至知道自己的故事是如何来的,能够“读到自己的源代码”。 他们能抽离出来观察自己,甚至观察“观察者”,形成反馈循环,不断改动自己的“源代码”。 这种状态类似于王阳明心学所描述的“你未看此花时,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;你来看此花时,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”,即感官所接触的一切由自身意识决定。 佛教内观派的“末那识”也与这种抽离观察自我的概念相关。
rf.